天敌鸟类 天敌蛛形类 首页

天敌两栖类

        常见的食虫两栖动物属于动物界(Animalia)、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主要是蛙类和蟾蜍,其主要食料为昆虫和其他小动物,是农田害虫的重要天敌,通过捕食等作用控制害虫。其中较常见的有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泽蛙(Rana limnocharis)、虎纹蛙(Rana tigrina)、棘胸蛙(Quasipaa spinosa David)、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ta Hallowell)、中国林蛙(Rana chensinensis)、沼蛙(Rana guentheri)、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斑腿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等。其捕食的害虫有大螟、二化螟、三化螟、稻飞虱、稻蝽、稻蝗、蚱蜢、蝼蟀、蝼蛄、金龟子、叩头虫、斜纹夜蛾、白蚁、蜗牛、苍蝇、蚊子等数十种。青蛙和蟾蜍捕食害虫的数量十分惊人。如一只中华大蟾蜍一天可捕食蝗虫平均约167头;一只黑斑蛙一天可捕食70-90多头稻飞虱或叶蝉,而生活在稻田的泽蛙一天最多可捕食266头叶蝉。是农田和林区、草原消灭害虫的能手,控制害虫作用十分明显。因环境污染等原因,两栖动物的数量在不断下降中。

中华大蟾蜍

        中华大蟾蜍(Bufo bufogargarizans),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蟾蜍科(Bufonidae)、蟾蜍属(Bufo)。体粗壮,长约10cm以上,雄体较小。全体皮肤极粗糙 ,除头顶较平滑外,其余部分,均满布大小不同的圆形瘰疣。在生殖季节,雄性背面多为黑绿色,体侧有浅色的斑纹;雌性背面色较浅,瘰疣乳黄色,有时自眼后沿体侧有斜行的黑色纵斑;腹面不光滑,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的细花斑。常穴居在泥土中,或栖于石下及草间;栖居草丛、石下或土洞中,晚上或雨天外出活动,以捕获蜗牛、蚂蚁、甲虫与蛾类等动物为食。国内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年省区。国外主要分布于俄罗斯、朝鲜等。

黑斑蛙

        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ta Hallowell),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体长约7-8cm,雌体略小。头部略呈三角形,长略大于 宽。背部基色为黄绿色或深绿色,或带灰棕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背中央常有一条宽窄不一的浅色纵脊线,由吻端直到肛口。腹面皮肤光滑,白色无斑。成蛙常栖息于稻田、池溏、湖泽、河滨、水沟内或水域附近的草丛中。一般11月开始冬眠,4-7月为生殖季节,产卵的高潮在4月间。在中国,从华北北缘到华南北缘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最习见、数量很多。日本、朝鲜、苏联(亚洲部分东部)等也有分布。

中国雨蛙

        中国雨蛙(Hyla chinensis),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雨蛙科(Hylidae)、雨蛙属(Hyla)。体长25-30mm。雌蛙略大于雄蛙。大腿内侧呈黄色,具有黑色斑纹。栖息于平地至低山间的竹林树叶或杂木林,因栖息于树上而较难发现,唯在降雨时才会回至地面。分布河南以南之中国中部及东部,越南北部,台湾地区。

泽蛙

        泽蛙(Rana limnocharis),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泽蛙外形似虎纹蛙而体形小,体长50-55mm。两眼间有“V”字形斑,肩 部一般有“W”字形斑,有的还有宽窄不一的青绿色或浅黄色脊线纹。背面灰橄榄色、深灰色或棕褐色,有的杂以赭红、深绿色斑;无背侧褶,有许多分散排列、长短不一的纵肤棱。雄蛙有灰黑色单咽下外声囊,鸣声响亮,生活在稻田、沼泽、菜园附近。在高纬度地区,秋季开始冬眠,4月出蜇后产卵,产卵期可延至9月份。广泛分布于日本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秦岭以南的平原和丘陵地区。海拔2000m的山区也有分布。

沼蛙

        沼蛙(Rana guentheri),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蛙属(Rana)。为大型蛙类,身体粗壮,长度80-100mm。头部平扁,头长大于头宽,吻端尖圆。上下唇皆白色,额腺明显白色两个。鼓膜大而明显,周围白色。背侧褶连续而粗大,位眼后至大腿上方。身体背面为黄褐色、灰褐色或暗褐色,腹面淡褐色,喉胸部密布淡黑色之斑纹。身体侧面由眼鼻线沿背侧褶 至鼠蹊部有一条黑褐色的纵带。雄蛙具有两个鸣囊和前肢基部有一大型之腺性瘤状突起,此可与雌蛙区别。后肢大腿前方和后方皆有黑褐色的大形斑纹,大腿和颈部表面皮肤有圆形或短棒状突起所连结而成的隆起稜,与纵轴平行。垦地和阔叶林为主要的栖息地。尤其在水田、池畔、溪流以及排水不良之低地。白天隐伏在草丛洞穴中或石缝中,偶而亦可见其停栖在近水边有阴影的石头上。夜间外出觅食。繁殖季节春、夏季。分布于台湾岛以及中国大陆的河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常栖息于静水池或稻田以及溪流。生存海拔范围为452至1200m。

华南湍蛙

        华南湍蛙(Amolops ricketti), 属于两栖纲(Amphibia)、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湍蛙属(Amolops)。体长56-58mm;头宽略大于头长,豉膜小或不显。皮肤粗糙,全身背面布满大小痣粒,无背侧褶;体背面灰绿色,布满不规则深色斑纹,四肢具横纹,腹面黄白色。生活在溪流石潭中,发出“梆梆”的叫声。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是中国特有物种。生存海拔范围为400至1500m。



相关资源:
http://baike.soso.com/
http://baike.baidu.com/view/
http://www.frogvilla.com
http://60.251.123.249/Upload/Actions/200909141517461978/intro.htm
《中国动物物种编目数据库》
http://www.bioinfo.cn/db05/BjdwSpecies.php


版权所有  2009-2025  中国生物防治网, 中山大学  电子邮箱: office@biological-control.org   QQ: 745201207  最后修改: 2025/5/9
粤ICP备100462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