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注册 登陆 搜索 最新帖子 热帖 网站首页   
论坛版块气候变化问题 → 当前帖子
题目:全球气候问题背后其实是国际秩序主导权之争(转自搜狐网)   回复: 3   浏览: 352
心情:   作者:lssweiwu   时间:2009/12/6 13:39:25   序号: 193
包括主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20国环境·能源部长会议”(G20),于3月16日在日本千叶县落幕。虽然会议就启动新阶段的减排框架达成一致,但具体内容并未敲定。日本欲借北海道峰会,主导世界气候秩序的愿望,恐将受到影响。

  据联合国发表的报告,本世纪末,地球表面温度将比上世纪末升高6.4摄氏度。目前,全世界温室气体排放量每年约达490亿吨,若不及时采取有效对策,2030年将比2000年再增加排放25%~90%,人类生存空间将受到严重威胁。

  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加,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而百余年来,持续引领工业化潮流的发达国家,自然要率先履行“给地球降温”的义务。为此,1997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3次缔约方大会在日本京都举行,与会的149个国家和地区通过了“京都议定书”,规定主要工业发达国家将从2008年到2012年履行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具体标准是,以1990年的排放量为基准,日本须削减6%,美国削减7%,欧盟削减8%。发展中国家则可推迟执行。

  一般讲,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可有多种方法。京都议定书大致规定了两种方式,即“技术减排”和“市场减排”。“技术减排”就是通过创新技术,提高化石能源的使用效率,削减温室气体排放,或利用技术手段,开发“可再生能源”,实现能源的替代化。比如,使用玉米提炼乙醇(酒精)作为汽车燃料等。

  “市场减排”则是依据“清洁机制”(CDM)原则,允许掌握技术优势的国家,通过对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支援,帮助降低有害物质排放,换取“二氧化碳排放权”。这是一个基本的交易原理,也就是,当一国无法靠技术手段达标时,可以通过交易的方式,换取权利。依据这一原理,2005年欧盟国家率先启动了“二氧化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06年交易规模超过300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8倍,占全球交易量的80%。2007年进一步增加到近600亿美元,预计2008年随着交易的国际化,其规模将达到1000亿美元。

  日本企业则是积极奔向中国、印度以及东南亚,通过提供技术援助,帮助环保,换取“排放权”。如截至2006年4月,日本综合商社丸红公司,仅在中国便获得约700万吨碳排放期权,待价而沽。日本政府则拨出财政资金,收购企业赚取的排放权。同时,日本政府决定动用贸易保险利润,设立总额近2万亿日元的“碳权基金”,与ODA结合,积极展开“碳权交易”,套取排放权。政府系统的金融机构更是积极筹建“东京碳权交易市场”。

  冷战结束后,世界秩序进入了新的“地壳板块漂移期”。美国以外的发达国家开始利用八国峰会争扮主导世界秩序的主角。2005年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后,2008年到2012年的首期减排义务迫近,地球环境成为新主题。对此,英国、德国和日本又都看准了机遇,希望利用主办八国峰会之机,顺势主导国际气候秩序,堪称对八国峰会主题的延续。

  2008年7月,日本将主办八国峰会,为此积极展开新攻势,将首脑会议选定在北海道的风景胜地“洞爷湖”,以标榜其环境先锋地位;又瞄准亚洲,通过对各国提供环保法制支援,如派专家、接受环保法律制定者为研修生,对外输出日本版环保法制标准,构筑亚洲环保法制体系,为日本输出环保技术,确立日本标准创造条件。

  对此,美国则拉开了“手段对抗战”。一是布什政府通过新能源法,将玉米、核电等替代能源作为主打手段,利用美国的大市场,迫使其他国家跟随;二是促进粮食、原油、天然气等国际期货市场整合,形成“综合燃料大市场”,控制全球价格,维护美元天下;三是与日本达成原子能合作协定,促进“原子能民用化”,迫使日本扮演推广主力军。近期,美国又首次开辟铀燃料期货交易,用市场手段确保“民用核电事业的普及”。核电的清洁化,无疑将从根本上瓦解日欧主导的“碳权”战略。

  令人担忧的是,美日欧围绕“碳权”的政治博弈,将中国等新兴市场纳入战略射程。首先,美国提出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不加入减排框架,防止气候变暖则无法落实;其次,日欧也将中国等拉入“后京都议定书”,视为与美国对抗的筹码。

  问题是,中国等新兴市场的民族制造业,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产业差距,高标准的减排指标,无异于将“产业差距固定化”,甚至扩大化。显然,围绕“碳权”的政治博弈,美日欧重视的是各自的战略利益,而忽略了主导国际政治秩序,必须首先构建政治感召力。美日欧的“碳权博弈”,最终将重新划分生产力差距,控制下一代产业主导权,实现“比较优势的回归”。而制造业的后发国家,将在大国的“博弈”中,再次丢失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重新处于战略劣势。对此,需要全面考量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方向,制定相适应的市场环境标准。

心情:   作者:lssweiwu   时间:2009/12/6 13:41:30   序号: 194
这篇报道说得很有道理。排除争论的迷雾,深入到问题的实质。这样一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国际性会议,其实就是大国利益的博弈之地。
心情:   作者:白云松涛   时间:2009/12/7 10:55:18   序号: 200
尽管大国利益有博弈, 但情况会有些改善, 未来排碳可能会减少些, 或排碳的上升趋势会减缓, 但近年内不大会有实质性变化. 排碳, 气候变化, 环境影响, 均有滞后效应, 更大的气候或环境变化可能在后面.
心情:   作者:lvziyou   时间:2009/12/7 21:51:07   序号: 203
主要是美国这些有钱国家可以购买其他国家排碳权,为了追求利润,这些还是要大量排的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尾页    总页数:1 当前页:1
回复帖子
心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本论坛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2009-2025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sia-Pacific Office: asia-pacific@iaees.org   Link  Last Modified: 202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