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注册 登陆 搜索 最新帖子 热帖 网站首页   
论坛版块生态环境课程 → 当前帖子
题目:大学生给老师打分成“一分钟游戏”   回复: 3   浏览: 456
心情:   作者:白云松涛   时间:2010/2/5 17:53:56   序号: 275
中青报:大学生给老师打分成“一分钟游戏”

作者:雷宇 王兴渠 蔡梦吟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0-2-4 10:01:22

一个故事让高等教育学者谭力教授痛心不已。

上个学年末,北京市某著名学府一名中文教授在年终评教的学生打分中,出人意料地居于末位,“这位教授在全国业内向来以治学严谨著称”。

近年来,作为对高校教师教学监督的一大重要机制,大学生评教制度在全国高校逐渐推广,然而一边是就业难和大学生的求学渴求,一边则是许多大学生监督权力的异化:要么敷衍了事,要么成为“变相筹码”。

记者在全国多所高校采访时发现,大学里的师生关系也由此发生一些微妙变化,一些老师为“邀宠”,上课内容不多,段子不少,课堂气氛嘻嘻哈哈,而要求严格的老师反而很受伤。

让谭力教授忧心的是,这样的评教反而损害了教育的价值和严肃性,“老师是最先的受害者,学生则是最终的受害者”。

“一分钟游戏”:大学生虽然对一些老师不满意,但在评教时又繁衍了事

听说成绩出来了,刚刚放假回家的上海高校大三学生晓静赶紧登录校园网,打开“教务信息系统”,在点开“成绩与重修查询”后,评教页面弹了出来,这是查询学科成绩前的必经程序。

鼠标在“啪啪”声中沿着“A”飞速下移,不到一分钟,晓静把10多道选择题全部答完,点击“确定”,重回成绩查询系统。看到这门考试自己顺利过关,晓静松了口气,又开始下一门课的查询……

回忆起第一次评教,她比现在郑重多了。

那是大一的第一个期末,班主任拿来一堆表格,全班同学封闭起来,填写对刚上完课的各科任老师的评价。晓静一条条认真看完所有选项说明,有时还会在一个小项等级A与B之间犹豫半天,最后还写下数百字的个人感受和建议。

但让她意外的是,自己期待的改变并没有出现——那位社会活动频繁的老师上课仍然喜欢接手机;打扮时髦的女老师依旧机械地翻动PPT,整堂课保持一个声调地“念经”让人昏昏欲睡……

和晓静有相同感受的同学不在少数。当不少大学生认认真真满怀期待地填写完对老师的评价和建议后,老师身上频频出现的痼疾让他们最终收获的只有失落和绝望。

高校由此出现一种怪现状:一方面很多大学生对一些老师不满意;另一方面却又敷衍了事,“慷慨”打出高分。

天津大学的一份调查给这种现象写下注脚:2008~2009学年的第二学期,天津大学全校教师在“学生评教”中的得分绝大多数在97分以上,80分以下的只有一人。在该校“校领导接待日”里,天津大学校长龚克与学生对话说,这个结果让学校感到很“为难”,因为既要以此评价教师,“又不敢用”。

“如果老师不是太差,我们也不想多‘挑刺’,成绩出来后再给他打低分或提意见也没多大意义,这是一种滞后的监督。”北京某高校新闻专业大四学生赵亚平说,身边同学大多把评教看成是校方的一种“亲民”形式,只有平时给分较低、喜欢“折磨”学生的老师遭人记恨,才会得“中”或“差”。

赵亚平说,现在很多同学心态都很平和了,并非不在乎教学质量与评教结果,就业这么难,大家都想学到一点真东西,只是满腔热血的批评意见往往“如石沉大海,连个响都听不见”,再打分时自然不想浪费时间。学校刚开发出的查询成绩前必须打分的系统也就变身“一分钟游戏”——不用看选项说明,一般都打A,偶尔打一两个B,免得人说,一分钟就可以搞定了。

有时候赵亚平甚至还会帮同学复制一份上交就行。

严师受伤:课堂要求严格的老师评教时往往得分不高

游戏化的评教一方面是流于形式;另一面则让人有些不安。

两年前的教师节,华中地区某高校化学工程学院蔡教授获得学校颁发的“教学优秀奖”。该奖项先由学院根据一线教师完成教学、科研工作量,同事、学生评价推荐至教务处,教务处汇总审核后,组织督导专家对推荐对象进行考察评审。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获得该奖项之前的一学期,在该学院近50名教师中,这名教授的学生网络评教结果,名列倒数第二。

这个结果是该学院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四个班130多人评出来的,当时蔡教授上《化工热力学》,并指导部分学生做毕业设计。

上过蔡老师课的学生大部分用到了“严格”一词,还有同学认为其“要求很多”,“上工艺学的时候让我们上课不准玩手机、不准睡觉、不准看报纸看小说。上蔡老师的选修课时,正好之后一门是电工课,作业很多,一些同学就在蔡老师的课上做电工学的作业,蔡老师肯定要批评。”

“跟蔡老师做毕业设计能学到蛮多东西,有一两次晚上七八点还让我从宿舍去学院改论文。”一名当年的学生感慨,现在回头来看,很多同学都很感激有这样的好老师,“那种严谨的态度对人的影响也许是一辈子”,但是当时绝大多数的人则会认为,“这样的老师就容易讨人嫌。”

无独有偶,在浙江大学材料与化工学院,教师吴慧也被打了一回倒数第二。吴慧是博士毕业后留校的,年纪轻轻可对学生要求蛮严。“每节课后会留作业题让大家做,上课想举一反三的时候,就点名让同学起来回答问题……”

还没结课时,大家私下议论到时候倒数第一的老师肯定是她,新学年很快有人就传出消息,“果不其然”。

被异化的评教带来诙谐一幕。胡晓(化名)是杭州某高校的老师,每到周末,几个朋友想休息放松下,叫上胡晓去游西湖、逛雷峰塔,但是胡晓不能去,他得陪学生一起玩,和他们打牌、吃饭,“和他们搞好关系,他们给我打的分高,我才能多拿奖金。”

存废之争:结果不公开,等于没评教

一年前,武汉一所理工类高校教务处对部分教师做过一个调查,其中一项就是网络评教。该校化学工程学院夏老师写的是——方式很好,但是执行起来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在收取学院其他10多份调查表时,夏老师看到大部分表上关于该项有四个字——建议废除。

又到期末,老师们正面临学生打分这场考试。有人说学生评教必不可少,有人说学生评教流于形式。

在一片争议中,很多老师和学生发出了相同的声音:学生评教,必须确立更科学的评价方式。

华中科技大学别敦荣教授认为,最近10年内走上教学岗位的教师占到60%以上,学生评教对于这些年轻教师影响不小,虽然高校对学生评教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希望从学生角度来看问题,但有学生给所有任课教师的平均分都接近满分,这样的评价自然就失去了意义。

同时,所有学科评价系统标准化,容易造成评价不公正的情况。评教时不同学科应该有不同的要求和评分标准,应更重视学生对教师的综合评价。

“评教应让学生多做事实判断,而少做价值判断,几节课结束就让学生对老师的师德下结论是不合适的。”比如设计“老师是否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这样的评选题目就很欠考虑。

谭力教授力主评教结果公开。

从事高教研究多年的谭教授介绍,学生为老师评教,眼下已是各高校普遍实施的措施,目的是鼓励高校教师多用点心思在教学上。可是评教的结果,却很少有学校愿意在学生中公开。

结果不公开,等于没评教。在国外不少名牌大学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都是公开的,学生可以查到任何一位教授在学生中各方面的评价,“学生是教育的消费者,评价教学是学生的权利,而且学生也最具发言权。”

在他看来,评教结果公开的前提,是所有教师都把教学当成自己最重要的任务,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这样评教结果才可能起到积极作用。

同时,谭力教授认为,评教的终极目的,不应该是一种简单的形式评价,更应该关注教师给与学生的知识积累、思想沉淀、未来发展,“是一种教育的理想和付出”。

在大学生“游戏”评教的悖论背后,“我们更该反思的是,今天的大学应该给孩子们什么?”

心情:   作者:lssweiwu   时间:2010/2/7 21:37:10   序号: 276
是的,报道中提到的问题确实存在。我们在本科的时候每学期末也要上网评教,但好在当时同学们觉悟都还不错,没有乱评的现象。
这是制度的缺陷。领导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把对教师的评价的权力全部下放给学生是不合适的,不然还要领导干什么?全部下放给学生,不排除大多数学生能够正确地去评价老师,但是不排除有些学生乱评一汽。
这让我想起了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部队推广的一套评价干部的制度,基本模式和学生评教差不多:把对干部的评价权全部下放给下级干部和战士,领导只看报告。实行了一段时间之后,许多单位——特别是作战部队的军事主官对这种制度意见很大,因为好干部没被评好,差干部没被评差,无法真正反映干部队伍的实际。后来对这种制度稍加了改动:对干部的评价,既包括下级干部和战士的评价,也包括上级领导的评价,两下综合。这样则较为真实地反映了实际情况。
心情:   作者:nick   时间:2010/3/3 21:51:00   序号: 299
其实这种现象对于我看来是很正常的,实行评教制度就必然会带来一些人为因素,感性占着很重要的地位。从学生角度看,上课严厉或者老师讲的很机械等方面都会引起同学的反感,我们也都是成年人懂什么是好什么是坏,只是我们有时觉得跟阿Q一样,寻找一下心理安慰,大家也知道老师未必是讲得不好;从老师的角度看来说,如果以我的观点看,好的老师既可以让同学们学到知识又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的相处。
心情:   作者:08344028   时间:2010/5/26 22:45:30   序号: 342
我觉得评教制度的出发点是好的,是让学生来监督老师,让老师更好的教导学生。这个制度是要有几个前提才能达到它的的原本目的,就是学生要诚实,要理性;学校也要重视这个评价。但是这两个前体明显达不了。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尾页    总页数:1 当前页:1
回复帖子
心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本论坛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2009-2025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sia-Pacific Office: asia-pacific@iaees.org   Link  Last Modified: 2025/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