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首页 注册 登陆 搜索 最新帖子 热帖 网站首页   
论坛版块生物多样性丧失与保护问题 → 当前帖子
题目:湿地鸟类灭绝加速   回复: 0   浏览: 893
心情:   作者:白云松涛   时间:2010/5/30 18:23:10   序号: 343
湿地鸟类灭绝加速 专家称预示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2010-05-28 11:24:06 来源: 网易探索 

网易探索5月28日报道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日前有科学家指出,马达加斯加一种名为德氏小鸊鷉(Alaotra grebe)的湿地鸟类如今已灭绝,而这一迹象或预示着地球将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生物学家介绍称,德氏小鸊鷉已有25年未现踪影,因此该物种很可能已从地球上消失。不少科学家根据这一现象,推断出地球正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据悉,此前地球已发生过五次大规模生物灭绝事件,其中距今最近的第五次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当时共导致20%的陆地脊椎动物、16%的海洋生物以及几乎所有的哺乳动物死亡。不过,前五次生物灭绝事件都是因环境因素所致,而即将到来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则是因人为因素。

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然而,因受人类的干扰,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至1000倍。此外,在过去的1600年里,有记录的高等动物和植物已灭绝724种。

生物学家表示,造成德氏小鸊鷉灭绝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当地居民将肉食性鱼类引入德氏小鸊鷉的栖息地,从而导致这种水鸟的数量大幅降低;第二则是人为捕捉进一步压缩了德氏小鸊鷉的种群数量,进而加速了该鸟类的灭亡。此外,科学家发现马达加斯加地区其他鸟类物种也在不断消失。科学家认为,这些现象表明地球生物种类正不断减少,地球或将引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英国皇家保护鸟类协会(The Royal Society for the Protection of Birds)的国际总干事蒂姆·斯托(Tim Stowe)表示:“马达加斯加地区稀有鸟类物种的灭绝预示着人类采取的保护措施还远远不够。尽管在某些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重大成绩,但从总体上来看,物种多样性仍在不断减少。每年都有大量物种灭绝,这一趋势或意味着地球已迎来“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此前,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已将德氏小鸊鷉列入“红色名录(Red List)”,也就是“危急物种名单”。此外,有关专家还称,目前全球所有鸟类中,有八分之一的物种面临着灭绝危险。目前,每隔十年都会有一个鸟类物种灭绝。此外,最新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1240个鸟类物种面临灭绝危机。不过由于目前仍有许多鸟类物种未被发现,因此实际数据还要大于所公布的数字。

不过,目前也有部分稀有鸟类在相关组织以及政府部门的保护下,整体数量出现了增长,比如像红腹灰雀。然而,德氏小鸊鷉已灭绝却是无法挽回的事实。世界鸟类保护总会(BirdLife International)的科学部主任莱昂·班南(Leon Bennun)就称,德氏小鸊鷉“已毫无存在可能”。

班南表示,人类活动不断破坏着湿地鸟类的栖息地,外来物种的引入更是破坏了湿地原有的生态系统,这些因素都为鸟类的生存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开办工厂、废水排放以及其他污染源也在破坏着湿地环境,例如古巴沼泽秧鸡(Zapata rail)就因不断受到外来物种的威胁,现已成为极度濒临灭绝的物种。


联合国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监测中心的官员斯图尔特·布查德(Stuart Butchart)表示:“湿地生态系统本就非常脆弱,很容易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湿地环境不仅是诸多鸟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而且也为全球数百万人提供了淡水以及食物来源。”

布查德称:“目前全球各地已出现不少成功保护濒危鸟类的例子。这些事例表明,在政府、环保组织以及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是有能力保护濒危物种的。2010年是国际生物多样性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Biodiversity),但从总体上来看,全球生物多样性仍在不断减少。采取更为高效、严谨的保护措施已迫在眉睫。”

译自/每日邮电 译/金明

(本文来源:网易探索 )

没有回复帖子
首页  |   上页  |    下页   |    尾页    总页数: 当前页:
回复帖子
心情
插入
上传
内容
  (本论坛游客不能发帖子)回复帖子

Copyright  2009-2025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sia-Pacific Office: asia-pacific@iaees.org   Link  Last Modified: 2025/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