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網絡藥理學的幾篇研究報告 (Advances in Network Pharmacology of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中譯文和原文 (Original Papers with Chinese Translated Versions)


        中醫藥是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國粹。數千年來,中醫藥為保證國人的健康長壽做出了卓越貢獻。中醫藥理論也在漫長的實踐活動中不斷發展和完善,成為中華醫學和文明的重要寶庫。近20 多年來,建立在西方醫學之上的西醫西藥,在解決人類健康方面,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困難。這主要表現在,在過去20 年中,藥物設計的成功案例在顯著下降。由於藥物缺乏功效和意想不到的毒性,臨床試驗中的失敗病例占到藥物設計失敗病例的一半以上。原因主要歸結於傳統西方藥理學中基於單藥物-單靶標-單疾病觀點的藥物設計指導思想(Budovsky and Fraifeld,2012;Zhang,2016b)。復雜疾病,如癌癥和糖尿病等,通常並非單分子的突變或功能障礙,而通常由整體調節網絡的功能障礙所引起(Zhang,2016a,b)。在網絡中,單個分子是網絡節點。因此,即使單個分子變化不明顯,它們將共同導致整個信號路徑的顯著變化。在網絡水平上,癌癥相關的突變將主要出現在特定信號傳導途徑的基因中。因此,對於癌癥和其它復雜疾病的診斷和治療,靶標不壹定是單個基因,而是特異性途徑或網絡。因此,基於生物網絡的疾病分析勢在必行。中醫藥理論正是以生物網絡調節為中心,從而為疾病防治和藥物研發帶來了新的希望,促使不少人將目光重新投向了這個古老而神秘的東方醫學體系。然而也正是在近10 年來,中醫藥,尤其是中草藥理論體系遭到了諸多的質疑,甚至有“中醫將亡於中藥”之說。主要集中在中草藥屬性和功效的表面化描述等數方面,對其內部關系和功效機制等,缺乏清晰的、規範的、科學合理的解釋,缺少網絡藥理學理論體系,其理論給人們以“玄學”的印象。因此,建立新型的和合理的命名和解釋體系就很有必要,而這需要以科學的、準確的中草藥藥性與功效機理為基礎。近年來,國家領導在不同的場合反復強調,要發揚光大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包括中醫藥文化。中醫藥事業也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發展大繁榮時期。然而,傳統中草藥理論體系恰如上述背景,具有文化特殊性,也比較復雜。若要為國內外民眾所認識和接受,首先要在中草藥性能和功效屬性科學化、普適化和規範化方面著手,進一步去其糟粕,建立起科學合理、簡單易懂的中草藥性能和功效解釋和分析應用體系。中國擁有藥用植物達 11000 多種,占中藥材資源的85%以上。縱觀海量文獻,仍然缺乏中草藥廣泛和深入的基礎研究。中草藥理論和應用已達數千年,是無數醫者的經驗總結,必有一定的客觀性和合理性。本系列研究旨在通過對中草藥種類和屬性的大範圍分析,探討中草藥性屬性的網絡藥理學規律,進一步創新中醫藥理論,使中醫藥理論具有更好的科學性和可解釋性,在傳統理論和現代科學之間以及理論和普及應用之間架起一座橋樑,使之落地生根、為大眾所接受。結果將可為中草藥的科學化和規範化等,提供進一步應用基礎,具有一定的意義。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office@iaees.org
Copyright © 2009-2025 International Academy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ll rights reserved.
Web administrator: office@iaees.org, website@iaees.org; Last modified: 2025/5/11


Translate page to: